農歷五月初五——端午節,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。又稱端陽節、重五節、浴蘭節等。西漢《大戴禮記·夏小正》謂五月五日“蓄蘭,為沐浴也”。

在我國傳統中,有“毒五月”之說。端午主要的風俗活動,例如:藥浴、吃粽子、賽龍舟、掛菖蒲、插艾葉,熏蒼術白芷消毒,喝雄黃酒等等,都含有抗疫病、防蟲害的元素。
毒五月之“毒”,首先指濕熱之毒。
農歷五月的時候,太陽高照,“龍舟水”豐沛。這種潮濕又悶熱的天氣,感覺像在蒸桑拿。加上高溫人體汗孔打開,特別容易讓濕邪侵入。
濕熱之邪進入人體后,阻滯氣血經絡,身體會出現津液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很多人會出現身體困重,四肢沉重無力,面腫眼腫手腫等表現。這種濕熱還會影響脾胃功能,出現口臭口苦,腹脹、胃口差,大便粘馬桶,舌苔黃膩等癥狀。

《黃帝內經》:“汗出見濕,乃生痤痱”。我們出汗的時候,吹了風淋了雨,濕邪趁著汗孔打開而進入體內,郁積在肌膚里,所以毒五月皮膚還特別容易長痘痘、濕疹、痱子等。
做好幾件事,解濕熱之毒
1、不熬夜不吃夜宵
不熬夜,保證睡眠對排濕熱非常重要;不吃夜宵,晚上讓脾胃多休息,也有利于減少脾胃濕熱?!秴问洗呵铩ぶ傧挠洝分忻鞔_規定人們在農歷五月需要禁欲、齋戒。
2、飲食清淡,少辛辣油膩
飲食清淡一些,多素少肉,不吃或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,多吃青綠色蔬菜。比如吃一些菠菜、青菜、西蘭花、芹菜、青豆、豇豆、油麥菜等,有養肝、清熱解毒、利濕的作用。

3、多運動,每天堅持快走
運動可以生陽氣,出汗可以幫助排濕。通過慢跑、太極、快走等運動,可以促進氣血循環,有利于水分代謝,加速濕氣排出體外。
4、艾灸穴位
艾灸有溫通腠理、驅邪外出、調和陰陽的作用,在祛濕方面尤為顯著。一般選取陰陵泉、豐隆、三陰交、足三里等穴位。
其次,五月之“毒“還指各種毒蟲。
民謠說:“端午節,天氣熱,五毒醒,不安寧?!眰鹘y認為的“五毒”指:蜈蚣、毒蛇、蝎子、壁虎和蟾蜍。據古人觀察,五月之時,各種蛇蟲都出來活動,即是民間所謂的“五毒并出”。

端午節“香氣”,能辟邪防疫
前面提到的端午節辟邪防疫的民俗活動中,大多都會用到帶有“濃烈香氣”的藥材,例如,佩蘭、菖蒲、艾葉、粽葉、雄黃、蒼術、白術等,用以禳疫除病,消殺蟲害。梁宗懔《荊楚歲時記》: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,懸門戶上,以禳毒氣。
佩蘭
佩蘭的性味辛、平,歸肺經、胃經、脾經,能芳香化脾、醒脾調中、發表解暑,多用于治療外感暑濕、濕溫初起的癥狀。在周代,已有用佩蘭浸水沐浴,以清潔禳毒的習俗。
禳毒是端午祭祀逐疫的風俗?!洞蟠鞫Y》曰:“五月……蓄蘭,為沐浴也?!边@里的蘭,指代的是佩蘭?,F代醫學研究,佩蘭的揮發油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。
菖蒲、艾草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“菖蒲主治風寒濕痹、咳逆上氣,開心孔,補五臟,通九竅,明耳目,出聲音。主耳聾、癰瘡,溫腸胃,止小便利。久服輕身,不忘、不迷惑,延年,益心智,高志不老”。
古代方士對菖蒲相當崇拜,認為“真菖蒲葉有脊,一如劍刃”,菖蒲葉又被稱作“水劍”,所以辟邪之功甚強。

常與艾草一同放置于正門門楣之上,以及廳堂之中,利用其濃烈氣味,驅蚊蟲、殺菌消毒。菖蒲葉,辛、溫,入心、肺二經,解毒療瘡、殺蟲。治瘡疥、麻風、黃水瘡。
《本草綱目》中就有關于端午節插艾條用作辟邪防疫的記載:“五月五日雞未鳴時,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,收以灸病甚驗,是日采艾為人,懸于戶上,可禳毒氣?!薄侗静菥V目》:“此草(艾)可乂疾, 久而彌善,故字從乂,而名艾”。古人認為這種草藥的治病調理的功效強大,故稱為艾草,“乂,治也?!?/span>
端午節,還可以給家人做個防疫病的香囊
香囊又名香袋,也叫香包。中藥香囊源自中醫里的“衣冠療法”,利用穿著的衣帽、鞋襪或飾物將藥物佩戴在身上,讓藥物成分經過口鼻吸入、皮膚、經絡吸收,從而起到阻擋毒蟲污穢之物、防御疾病的功效。

香囊歷史起源悠久,屈原在《楚辭》中就記載了人們以香草作為佩戴物的場景;考古學家從馬王堆漢墓中也發現用中藥制成的香袋、藥枕;亦有書籍記載華佗將麝香、丁香、檀香等裝入花雕制成的香囊,懸掛于屋內用來治療肺癆、吐瀉等疾病。
至今,民間仍有“戴個香草袋,不怕五蟲害”的說法,可見,香囊既作為一種裝飾以助美觀又能起到驅邪避穢、保健防病的作用。
端午前后,炎熱初上,各種毒蟲、蚊蠅及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活躍,空氣潮濕夾帶暑熱濕毒,特別容易讓人困倦乏力,提不起精神。此時佩戴一個清香的中藥香囊,不僅提神醒腦,還可驅蟲祛邪。
香囊還有以下功效:
01、防治呼吸道感染
把一些解表的中藥研成細粉裝入香囊,掛在胸前或睡覺時放置在枕頭邊,能起到防治呼吸道感染、流感的作用。
02、驅除蟲害
孫思邈在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記載,佩戴香囊以避邪除穢。有些芳香類中藥含有揮發油,蚊蟲不喜歡其氣味,將這些中藥制成香囊,佩帶到身上便可起到驅除蟲害的作用。

03、改善鼻炎癥狀
現在不少年輕人都為鼻炎所苦,其實用辛溫通竅的中藥研磨成細粉,混勻后裝入香囊,帶在身邊經常聞一聞,也有不錯的效果。
04、健脾開胃
孩子厭食、身體消瘦是令許多家長頭疼的事情,這也可以通過佩戴香囊來改善,準備一些氣味芳香、具有健脾理氣的藥物研成粉,裝入香囊佩掛于胸前,有健脾開胃的作用,能夠起到改善小兒厭食的效果。
05、緩解焦慮、安神助眠
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介紹了用辰砂裝囊,戴身及髻中,用治不寐的經驗。
現代有研究認為,中藥香囊芳香之氣通過鼻腔、口腔、咽腔黏膜和皮膚對藥物的吸收,經過肺的氣血交換進入體內,調節腦部血液的循環,能達到疏通氣血的功效,刺激大腦前葉分泌釋放荷爾蒙,舒緩神經,緩解焦慮,提高睡眠質量。
雄黃
古人為了驅趕蛇蟲,會備好雄黃,用作治療蛇蟲咬傷?!督l節物詞·小序》說:“杭俗,婦女制繡袋絕小,貯雄黃,系之衣上,可辟邪穢?!惫湃藭⑿埸S放入香囊中,隨身佩戴,以躲避五毒、蛇蟲鼠蟻的侵擾。

雄黃,含有硫化砷,通俗一些就是有砒霜的毒性,并含有汞,能殺菌驅蟲。雄黃酒有毒,不建議飲用。后世則改為將雄黃酒灑于墻壁門窗來驅邪殺蟲。
端午節美食能“治未病”
補中益氣,兼甘寒解毒——粽子

端午節的各式風俗漸已衰微,現代只保留了吃粽子的風俗。粽子,以糯米、綠豆、肥豬肉、粽葉、咸鴨蛋為餡料。糯米能補虛和中;肥豬肉能補腎養血、滋陰潤燥;綠豆能消暑止渴,清熱解毒;粽葉,南方多用箬葉,北方多用蘆葦葉,兩者皆性味甘寒,能清熱毒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粽子中的咸鴨蛋,味甘,性涼,入心、肺、脾經,有滋陰、清肺、豐肌潤膚、除熱等功效。其中的咸蛋黃油更能改善小兒積食,給孩子吃的粽子,最好挑有咸蛋黃粽子的來吃。咸蛋黃油外敷更是可治燙傷、濕疹。
端午節暑熱漸生,人也容易汗出多而傷津液,粽子能健脾益氣,有配以清熱解毒的食材,確實是應節佳品。但腸胃病、老人、小孩、糖尿病患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心血管病、膽結石、膽囊炎和胰腺炎人群都應該少吃。
粽子充分加熱后變軟了再吃,能減少對脾胃的負擔,解膩搭配普洱茶、或者山楂麥芽萊菔子茶即可。
清熱解毒的家常菜——馬齒莧

馬齒莧,又叫五行草、長壽菜等,是平常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。老一輩有很多人都知道,馬齒莧有清濕熱的功效。
確實,馬齒莧性味甘寒,《本草綱目》就記載馬齒莧能“散血消腫,利腸滑胎,解毒通淋,治產后虛汗”?!妒朝煴静荨穭t指出用馬齒莧煮粥可達到“止痢、治腹痛”,民間也經常食用馬齒莧來對治濕熱腹瀉。
敬祝大家端午節安康。